什么是情商?“情商之父”戈尔曼在书中将情商定义为:“拥有认知自身感受及他人感受的能力,从而促进个体更好的管理自己的情感,并且维系与他人的良好关系。”其实说得简单一点,情商,就是让自己舒服,也让别人舒服的一种能力。
现在,从生活到工作,“情商”一词已经成了人们评判一个人的重要标准,人们也越来越发现情商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。
人的情商有一部分是天生的:比如有的孩子天生对陌生环境接受度高、对突发事件反应快;比如有的孩子天生语言能力强,情感表达比较充分等。但其实,环境是塑造一个人情商更加重要的因素。大多数专家认为,情商要比智商更容易被环境影响和塑造。
一般认为,0-6岁是培养孩子情商的关键时期,尤其是在三岁前的婴幼儿时期。所谓“三岁看老”,也就是说一个人情商的建立与成型大部分是在三岁前完成的。
情商需要的不是刻意的“培训”,而是自然而然的“养成”;情商应该是自身品质的一种自然流露,而不仅仅是为人处世的“技巧”。
当你想要培养孩子情商的时候,记住以下这“3要”和“3不要”。
1要:将孩子出现负面情绪看成和孩子连接的机会
让一个孩子控制他们自己的情绪其实很难,年龄越小,难度越大。将孩子出现负面情绪的时刻看成一次你与孩子连接,以及帮助他成长的机会。
无论成人或孩子,我们只会对那些能够理解我们感受的人敞开心扉,当我们可以敞开心扉的时候,我们才能听得进去别人的建议。
1不要:因为孩子情绪化就责骂或者无视他们
情绪化是儿童成长阶段的共同特点,因为他们还不具备控制情绪的能力。因为不具备这种能力,他们就更需要成年人的支持和引导。
如果父母总是无视孩子的情绪,或者因为孩子情绪化而惩罚他,就是在给孩子传递一个信息——你的情绪对我不重要,或者你的情绪就是坏的。
这个信息会深深根植于孩子心底,他们要么觉得自己的感受对你不重要,要么就会认为自己出现情绪是错误的,这种想法会跟随他直到成年。
2要:帮助你的孩子分辨他们的情绪
很多时候孩子发脾气,并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愤怒。孩子会用愤怒去掩盖自己很多情绪,比如受挫、伤心、失望,甚至有时候他就是觉得疲倦了,也会发脾气。
此时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说出他的感受,让他明白其实自己在经历什么情绪。一旦孩子能够清楚他们真正的情绪到底是什么时,他们就更容易控制自己的行为,也不会被极端情绪湮没。
2不要:评判孩子的情绪
有时孩子所言所行会让我们觉得难以接受,而孩子出现的情绪也让成年人觉得莫名其妙。但是不管你能不能理解,都不要去评判孩子的情绪。任何一种情绪都有它的作用,它都在告诉一个人他内心真实的想法。当你给孩子情绪贴上“好”与“坏”的标签时,他们就失去了了解这些情绪背后真实想法的机会。
3要:给孩子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
安抚好了孩子以后,你应该教孩子一些方法,让他知道如果下次再出现类似情况,他该怎么处理。
最好的办法是你能和孩子一起想出不止一种解决办法。在“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”这个过程中,孩子学会的不仅仅是方法,还有如何管理自我,如何从情绪状态中走出来,用理性去解决问题。
家长需要让孩子知道,每一种情绪都是可以被接受的,但是并非每种行为都能被接受。父母也可以利用这个时候教导孩子哪些行为是可以的,哪些是禁止的,为他的行为设置界限。
3不要:低估孩子学习和成长的能力
对孩子来说,道理并不是最重要的,他们需要的的是有人能够倾听他们说什么,在难受的时候能够握住一双温暖的手,有让他们感觉安全的父母,能够对父母敞开心扉。
你这样做看似放弃了对孩子“严厉”的教育手段,但却用一种温和而坚定的方式让孩子明白对与错,让他对自己情绪的觉察力更强,让他在成长中学会如何“合理地”管理自己的情绪。
父母善解人意的教导,会将孩子教导成一个善解人意的人。如果你希望孩子成为一个高情商的人,从小就要教他们认识自己的情绪,并且知道如何应对这些情绪。